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前两天看到一篇分析“自嗨”型文案的文章,把文字华丽,把本来平时无华的表达写得更加有修辞、对称和高级词汇的广告文案称为“自嗨”的X型文案(例如”乐享生活,畅意人生“);把充满画面感、语言简单、直指利益的文案称为关注用户感受的Y型文案(例如“把1000首歌装到口袋里”)。该文的主要观点就是贬低X型文案,提倡Y型文案。在正要被作者说服的时候,突然发现,很多时候,Y型文案不是你想写就能写的,因为关注用户体验不是文案的工作,而是产品设计的工作。也就是说,如果在设计的时候就要针对用户的需求有所回应,而这些回应就可以直接成为一篇“Y型文案”。例如“把1000首歌装进口袋”实际上是iPod在设计之初就定下了针对用户“随身听”的需求制定了“大容量,便携”的设计目标而且也实现了这个目标。所以这个文案固然很好,但真正牛逼的是其身后的设计和制造能力。
 
因为在做推动南极海洋保护区建设的工作,对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新闻一直比较关注。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讲是新疆卡山自然保护区因开矿6次调整瘦身,原来的“观兽天堂”受到严重破坏。该文中提到,在保护区调整的评审会上,这位专家不禁站起来拍桌子,因为本来是负责监督管理保护区的行政部门,都站在开发商的立场上说话。看到这里,我心里“咯噔”一下:这和南极海洋保护区所在谈判中遇到的阻力不是一样一样的吗?政府的立场站在资本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上,或者说政府就把资本的利益当成了公共利益来维护。(当然地方政府这么重开发轻环保的原因很多,冉冉博士的《中国地方环境政治》一书做了很好的分析,这里不展开)我在微信上转发这篇文章的时候加了一句评论:“在外总是喊要平衡保护与利用,人家到你家来看看你是怎么平衡的,一看吓死了。”
 
把这两篇文章对我的启发总结起来就是本文的题目—“内政是最好的外交”。
 
不论是在全球公共物品的谈判中,或是在国际舆论对于中国海外投资的批评中,往往不论中国怎样义正辞严据理力争,国外的民间人士往往对中国依然充满警惕,而外国政府虽然在面上还保持外交礼节(很可能是由于中国经济现在巨大的影响力),但是心里可能也还是在呵呵呵呵。我认为在这些问题上中国声音不受待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内政不能为外交提供有力的支持。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国内的海洋生态养护得比别国好,渔业可持续性比别国高,那不管参加哪个区域渔业组织的谈判,在所有成员国决策权利对等(一国一票或者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其发言的影响力肯定要高出那些自己的海域管理得一塌糊涂的国家。因为只有把自己管辖的海域管理好(而不是把自己的海洋捞完)才能证明你在海洋管理上的能力。你自己的海洋都管不好,就像1000首歌的mp3做得跟西瓜一样大,你的文案再怎么考虑用户感受都是没有用的。
 
陈水扁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时候,大陆说要“听其言,观其行”。其实所有人对所有人,所有国家对所有国家都是这样的。连我朋友上幼儿园的女儿都知道“某同学虽然长得很帅,但是我看到过他打人骂人。”外交不仅仅是对外国政府说话,也是对外国人民说话,因为人民的态度决定了政府的态度。
 
中国已经崛起,可能还要称霸(也许不是唯一的霸主)。但是在现代国际社会,称霸不是恃强凌弱,而是提供公共物品(包括维持秩序,主持公道)。国际社会的成员是否接受你的霸主地位,关键也是看你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也就是说,国际社会的支持不是买得来的,也不是抢得来的,而是要用自己内政的好评率去争取来的。
 
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要在全球施展自己的影响力,其关键并不在于自己在国际治理机制中有多大的发言权,在多变金融机构中有多大的投票权,在国外有多少援助和投资,而是中国国家的内政有没有说服力。邓小平说“发展就是硬道理”说得就是这个意思,只是经济飞速发展说服力还是不够,“硬道理”还需要绿水青山,民主法治等,换句话说,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那么多好词汇的具体落实。若“硬道理”不到位,不管是“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和平崛起”这些X型文案,还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这种“类Y型”文案,对于外交部和国关学者而言都是不够用的。
 
陈冀俍
 
2015年6月9日
话题:



0

推荐

创绿研究院

创绿研究院

103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创绿研究院是一个扎根本土、放眼全球的环保公益组织。 我们致力于全球视野下的分析和研究,促进利益相关者的跨界对话与参与,推动气候与环境友好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助力中国向着可持续的、公平的、富有气候韧性的方向转型,降低全球生态足迹。 我们具有不同专业与经验、热爱思考、胸怀理想与热情。在全球与中国绿色转型的大时代和公益行业腾飞的大背景下,“一个没有污染的未来”的梦想把我们聚集在此。五年来,我们从气候韧性、环境可持续的角度,分析并撰写完成多份研究报告,组织数场跨界对话。作为发挥兼具智库和倡导作用的中国本土环境保护组织,我们用思想与对话,推进前沿的环境政策跨界讨论,以创新、包容的传播方式支持更多人的关注与参与。 我们相信环保真正的力量握在公民手中,但必须接合民间、政府与企业三方共同的智慧与资源,才能推动中国走出自己的环保之路。我们以开放多元的思维分析环境问题,运用新媒体和新科技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开创高效、透明的参与平台,与绿色公民互动成长,共同应对中国及全球的生态危机。 让我们一起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未来圈粉加油! 联系方式:policy@ghub.org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