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从抽屉(一个新闻聚合APP)上看到了新华网28日发的新闻《南极磷虾有望进入中国百姓家》。该条新闻下评论不多,我就留心看了看“抽友”们的评论,发现挺有意思的。
截至3月31日中午,一共有评论104条,除去那些插科打诨求A片种子的,剩下相关的评论61条,我简单统计了下,结果如下:
忧虑南极生态的有“南极磷虾即将灭绝”““艹,蓝鲸的主要食物,舌尖还让不让其他物种活了”南极的生灵们,中国人来了,颤抖吧,哀嚎吧,翻滚吧,然后死吧”;批评科考的有“尼玛 考查了四年就考察来了一盘菜?”“现在在登月登火星,不知道是不是去找食啊?”“同是科学家,人家怎么就研究习性啊保护啊这些,你国就是能怎好”,也有求真相的例如“嘌呤高,痛风、结石患者慎食”“南极磷虾口味上来说根本不适合人吃,很重的尿骚味,比鲨鱼肉还不适合。媒体不要乱搞了。这东西做饲料还差不多”,只有一条评论是表示喜欢吃的。
从回复内容上看,尽管评论者对于南极磷虾开发的情况并不了解,但是对利用磷虾资源,特别是作为人类的食物表现出了非常消极的态度。对于政府而言,重要的恐怕不是于这些态度是否客观正确,而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批评。特别是当官方对于南极考察的传播集中在“科学”“爱国”“负责任大国”上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赢得网民的尊敬与赞美?
抽屉自称“汇总每日二逼新闻”,估计看的都是那些时间比较紧张又具有一点娱乐精神的人,可能其中的不少人文化水平不低。我试图了解过身边不了解极地的白领朋友对南极问题的看法,基本上也是这种一边倒反对利用资源的态度。而在做极地的学术圈,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至少从我接触的学者中,应该不会对于利用南极生物资源有情绪上的抵触,作为专家,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主要是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以及我国在南极政治角力中的地位。
对于专家而言,网友的评论显然是“不专业”“情绪化”,而一旦专家出来说话,就会被网民骂“给政府/利益集团背书”,从这几年对于转基因的讨论就可以看出来。这种情况反映出的是几个现实:首先,不少网民已经对中国的环境问题感受到了切肤之痛,不希望国内粗放发展模式(连追求满足口腹之欲也被连带进去)被复制到南极,同时,也有不少人多少明白了环境问题背后的制度原因(学术不独立,政企不分开,公众无参与等)。
说实话,作为环保组织,我看到这些评论真的挺高兴的:“谁说南极保护不接地气木有民众基础?”在一些南极的老牌强国,例如英国和澳大利亚,其南极政策与其国内政治和民众态度是一致的,在这些国家,有更多民众关心南极事务,有保护南极历史遗迹的民间团体,国内政策上赋予保护区较高的优先级(不像我国保护区为了经济建设可以一改再改),所以在南极也采取更加主动的保护性的立场。而我国对南极事务的参与还是缺乏这样的一致性,或者连贯性。随着中国人的国际视野快速打开,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前往南极考察、旅游,可以相信,中国民间的南极文化很快就会发展起来,我国的国内环保政策也会更进一步,共同贡献于我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参与。
陈冀俍
2015年4月2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