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执行附属机构的议程之争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今天从早上到下午,各缔约方仍然没有取得共识。今天开始了《德班平台》的谈判。《德班平台》是6月波恩会议的重头戏,大家都十分关心《德班平台》要谈些什么内容。6月份的波恩会议是在5月3日结束的第一次波恩会议的继续,因此称它为《德班平台》工作组第二次会议的第二部分(ADP2-2)。波恩今年第一次会议为本次会议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采用圆桌会议和研讨会等各种形式,深入探讨扩大共识和缩小分歧的可能性。第二次波恩会议继续深入的探讨两个工作流程的目标。流程一关于在2015年签署并在2020年可以实施的有法律约束力的新的气候条约。流程二是在2020年前如何提高减排的雄心。因此无论是流程一还是流程二都需要缔约各方取得更广泛的共识才能达到目标。

6月份波恩会议中的《德班平台》谈判在最主要的议题上,应该最大限度地取得共识,相互理解,减少分歧。这是为今年年底的波兰华沙COP19会议奠定坚固的基础。在讨论的主要议题中,社会的发展和能源的利用造成了二氧化碳排放的急剧增长。在能源领域里面要重视和提高能效,大幅度和高比例地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补贴。这些都是能源领域里大家取得的共识。无论是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提高能效、扩大可再生能源和减少对矿石能源的补贴都是有效的。碳强度指标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是,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道路的里程碑。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二氧化碳排放绝对下降的指标也同样重要。因此这三项指标(能效指标、可再生能源指标和碳强度或碳排放下降指标)都应该得到重视并成为国家发展的目标。从实践来看,这几个目标相互补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与这三项指标相对应的条件,应该建立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体制和系统。具体的说,各国建立和实施《节能法》、《可再生能源法》和《气候变化法》,能为这三项指标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基础,并能够强有力的贯彻实施。当然各国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在法律体制的安排上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有法律的支持的三项指标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

在《德班平台》上中取得的另一项共识是,各缔约方都认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是两个重要的减排方案,推动各国建立自己的有雄心的减排目标,填补温室气体排放的缺口。各缔约方都认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应该得到结合,但是如何找到平衡点,既能体现各国的不同发展状况和实施能力,提出自下而上的允诺目标,与此同时又能找到一种自上而下的方法来缩小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的缺口。在对各个国家自下而上的减排行动目标,国际专家如何进行评估,如何提高减排行动的雄心,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此如何确定结合点、如何缩小缺口以及对各个国家的减排行动如何进行评估,都需要进一步的更多的探讨,这也是形成共识中的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方法也同样包括本国政府设立的指标,这也是传统上所说的自上而下的方法。自下而上包括企业、民间团体和大众,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提出和完成比政府下达的指标更高、更多、更好。各国也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2020年前要提高减排的雄心和2020年后新的条约如何更好的激励自下而上的行动,就显得尤关重要。在《德班平台》上的讨论新的气候变化的实施效果关键点,就是要建立全新的概念。在研讨会和圆桌会议上,可以催生新的思维、新的创新和新的行动。中国43家NGO组织在2011年底提出来的C+行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有代表性的新模式。C+包含了许多新的概念和行动,要超过政府的减排目标是第一层意思;企业要设立更高的减排目标,增强竞争性和企业的盈利能力,这是C+的第二层含义;民众团体和公众通过自己的行动,在政府的要求之外做出更多的减排行动和减排量,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是C+的第三含义。因此在中国就已开展了这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提高减排行动的方法和模式。

气候变化长期目标是将温度上升控制在2℃下,这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确立的全体缔约方的共识和谈判目的。在波恩会议上各国代表团要对2℃的长远目标进行更深入的回顾和评价。这种评论和回顾是一个现实性的复查,了解这个长期的目标是否对应对气候变化能够起到推动的作用,以及它对未来计划能够产生推动作用的可能性。这种评论和回顾要在2015年前做出结论。在此期间也对2015年所做出的新的条约将会产生巨大的引领作用。因此回顾和评论的关键词是2℃目标的再次确认为长远目标,这些长远目标是否有现实可行性。尽管也有其他的缔约方提出不同的长远温升控制目标,但是2℃已成广泛的共识。

现在许多缔约方尽管口头上承认将温升控制在2℃以下是长远目标,但实际上温室气体减排的的趋势和努力,却离长远的目标越来越远。在这次《德班平台》的讨论中,坚持温升控制在2℃的目标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减排的雄心和设计更完善的气候条约机制,并能够得以有力的实施。在今年5月10号,科学家发表了观察文章。大气的二氧化碳排放浓度从2000年到2012年,从375PPM增加到400PPM,突破了大家公认的阈值。与此相对应,2000年全世界排放了400亿吨等效二氧化碳,到2011年增加到500多亿吨等效二氧化碳。如果按这种速度,2030年就会突破450个PPM,排放总量就会超过我们所需要控制的总量排放。按照联合国环境署的报告,为了控制温升在2℃以下,2020年排放应该控制在440亿吨等效二氧化碳,然后逐年下降。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排放的总量很可能在2020年达到580亿吨等效二氧化碳,也就是每十年会多排放100亿吨的二氧化碳。虽然各缔约方都做了很大的努力,对温室气体做了减排的承诺,如果将这些努力综合起来,2020年的排放也只能达到520亿吨,这离排放总量控制的目标相差甚远,如何达到44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的限值确实值得认真的思考。在《德班平台》工作流程二做出的减排雄心就是这种努力,如果2020年达不到更高的减排量,那么2020年以后的努力将会成倍的增加,成本也会更高。

将来的气候变化影响如何,二氧化碳排放的情景又是如何,这需要深入进一步探讨。国际能源署将会在《德班平台》的研讨会上发表他们最新的文章,题目是《能源—气候版图的再划定》。这个最新报告的发表对《德班平台》的深入讨论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国际能源署的报告和其他相关的对未来能源气候变化的情景分析,对深入了解未来的排放趋势和气候影响,以及目前所采取的政策和行动能否达到(或避免)某种情景,了解其关联性和有效性,这有助于政府的政策制定者提高减排的雄心和采用更强有力的措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基本的要点是提高公众的认识,增加公众的参与度以及公众在决策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社会团体和公众的能力建设,尤其是对年轻一代要进行教育和培训,使他们能够继往开来,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斗争中,摸索出更好更有效的应对方案。

在谈到比较大的目标和比较大的议题的时候,大家一般都是大而化之,见不到有太大的分歧。但是在深入的一些重要的细节时候,就出现很大的分歧和不同的意见。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是减排雄心和新条约实施的重要的基础条件,没有这些基础的条件就几乎不可能达所预设的气候变化应对的目标。从目前大会的进展来看,在《德班平台》上的最大议题讨论分歧仍然仍在。有的发达国家试图避免具体的来讨论这些问题的细节,或在一些问题上没有做出明确的表态。在今年11月11日-22日在华沙召开的联合国框架大会第19次大会(COP19)上,要对多哈会议的决议做出一个具体的肯定的答复。例如在技术转让议题上,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基本上是依靠市场机制来进行。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上对技术转让议题的文件已是汗牛充栋,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见到比较具体的成功的和有实际效果的例子。在技术转让的推动上,说易行难,缺乏实质的内容。这也引起人们怀疑在气候变化或者是在其他联合国框架会议下谈论技术转让,是否是浪费时间,画饼充饥。现在应该找出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如果在这些问题上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的话,大家都认为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只是空中楼阁响,不见斯人来,没有实质的进展, 打击谈判的信心和士气。

其他的讨论涉及到制度性的安排,特别是对于那些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贫穷的、欠发展的国家,如何更好地防止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巨大的损失和危害。这些危害包括海平面上升,砍伐森林和森林退化,土地利用问题和粮食短缺。需要采取行动防止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和带来的危害。在损失和危害的议题讨论中,有些发达国家试图避免讨论这个议题,认为讨论这个议题会要求发达国家付出更多的责任,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或者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种理解是片面的。通过更深入的了解损失和危害才能够帮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有能力来应对气候变化。

 

2013年6月4日

 

作者:

李莉娜 创绿中心气候与金融政研部研究员

杨富强 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

注:本活动得到阿拉善基金会中国民间气候变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支持

话题:



0

推荐

创绿研究院

创绿研究院

103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创绿研究院是一个扎根本土、放眼全球的环保公益组织。 我们致力于全球视野下的分析和研究,促进利益相关者的跨界对话与参与,推动气候与环境友好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助力中国向着可持续的、公平的、富有气候韧性的方向转型,降低全球生态足迹。 我们具有不同专业与经验、热爱思考、胸怀理想与热情。在全球与中国绿色转型的大时代和公益行业腾飞的大背景下,“一个没有污染的未来”的梦想把我们聚集在此。五年来,我们从气候韧性、环境可持续的角度,分析并撰写完成多份研究报告,组织数场跨界对话。作为发挥兼具智库和倡导作用的中国本土环境保护组织,我们用思想与对话,推进前沿的环境政策跨界讨论,以创新、包容的传播方式支持更多人的关注与参与。 我们相信环保真正的力量握在公民手中,但必须接合民间、政府与企业三方共同的智慧与资源,才能推动中国走出自己的环保之路。我们以开放多元的思维分析环境问题,运用新媒体和新科技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开创高效、透明的参与平台,与绿色公民互动成长,共同应对中国及全球的生态危机。 让我们一起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未来圈粉加油! 联系方式:policy@ghub.org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