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编者按: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的第34次年会正在澳大利亚的霍巴特召开。下文是今年五月CCAMLR在智利召开35周年研讨会时候一位学者写的评论文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CCAMLR所面临的挑战。

图:10月19日会议开幕时环保组织在CCAMLR总部门口请愿,要求尽快设立海洋保护区

35年过去了,南极海洋保护还在继续吗?(原文在此) 

 

 作者:Tony Press  塔斯马尼亚大学客座教授  南极生态系统研究

 

从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成立到现在,整整35年过去了,当初成立的宗旨是保护南极洲附近海域的生态免受伤害。这周(201554日)成员国齐聚智利圣地亚哥,来重新审视他们的职责。

 

这次由智利,澳大利亚,和美国联合主办的研讨会,将会重新评估1980年定下的目标,重新考量CCAMLR的宗旨,用以更有效地保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南极海洋坏境,以及南极附近海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CCAMLR定义中这片需要保护的海域是南极辐合带以南的所有区域。

 

这次研讨会谈论的议题范围甚广,从盗猎渔船的问题,到重新规划磷虾捕捞的问题,还讨论了南极冰层变薄,和海洋酸化对南大洋带来的种种影响。

 

卓有成效的十年?

 

2005年曾在智利瓦尔迪维亚举行过类似的研讨会,所以这周会议议题谈论了十年之期已至,到底有了哪些进步和成效。

 

2005年的那次会议讨论了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早期背景下,非法的未管制无报告的(IUU)捕捞,以及南极渔业公司对南极海鸟的大规模误捕。会议计划采取措施来应对这两个重大威胁,保护南极生物资源。研讨会的参与者不仅回顾了他们的成功,也批判性地评估了未来会面临的挑战。

 

2005年研讨会中“未来挑战”列表中最重要的几点:

•建立海洋保护区;

•应对破坏性捕捞;

•改进渔业捕捞法律法规;

•研究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提高决议制定的科学性。

 

那么十年过去了,当时研讨会的目标实现了吗?公正的来说,各项成绩好坏参半。但总体来说,影响是积极的。IUU非法捕捞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但是仍有一小部分的盗猎渔船悬挂便利的国旗,试图用来逃避港口国对他们非法捕猎成果的没收。

 

25个成员国(24个主权国家,再加上欧盟)组成了承载着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之精神的CCAMLR,并每年定期在澳大利亚霍巴特举行会议来商讨如何制定国际性法律严惩并解决包括盗猎在内的各项问题。

 

目前为止,成员国已经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诸如治理底拖网作业等破坏性海洋捕捞方式的问题,但针对渔业捕捞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委员会还是缺乏必要的监管和评估。

 

当然,在关于如何合理制定南极捕捞方案时,科学至关重要。在如何科学采用预警性措施来设置捕捞限制方面,委员会还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

 

会议上照常规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影响趋势。还讨论了建立南极海洋保护区这个议题,这是一个在过去五年里每年都会反复提出,但是久悬而未决的的问题。

 

未来何去何从?

 

在很大程度上,南极海洋保护目前最大的威胁仍来自以下几点:渔业捕捞带来的不利影响;环境破坏,疾病以及南极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全球气候变化。

 

地区性渔业管理组织专注于合理管理渔业捕捞和渔业公司运作,而CCAMLR则不同,它的首要的和根本的授权是养护南极生态系统。为了实现目标和宗旨,CCAMLR自成立之初就始终在应用预警原则上领先全球:关注风险,采取必要预防措施,而不是等到南极物种和环境真正受到威胁才有所作为;根据最可行的科学来制定措施,而不是等待科学上的确定性(实际永远也不会来到);一直确保在制定决策和措施时将保护整个生态系统考虑进去,而不是仅仅只是针对渔业捕捞问题。

 

对于委员会成员国来说,至关重要的是继续持守预警性的工作方式,坚持依据已知最佳科学进行决策,尤其在制定渔业捕捞管理措施的时候。

 

近年来,一些成员国提出必须要科学证明威胁真正存在并出现后才能采取措施,这挑战了一直以来委员会贯彻的预防性原则。比如在争论建立海洋保护区和采取其他保护性管理措施方面。这冲突了CCAMLR成立之初一直以来的原则:提前采取行动,在为时未晚之前。

 

南极有望成为世界上受干扰最小的海洋生态系统。但是它未来的养护只能靠所有南极国家同心协力,持守预警性的管理方法才能最终实现。也只有这样南大洋的生态系统才能保持相对完整和纯净。

 

本文是创绿中心-译言网 守望南极 翻译项目的产品

译者: Hermit2

话题:



0

推荐

创绿研究院

创绿研究院

103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创绿研究院是一个扎根本土、放眼全球的环保公益组织。 我们致力于全球视野下的分析和研究,促进利益相关者的跨界对话与参与,推动气候与环境友好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助力中国向着可持续的、公平的、富有气候韧性的方向转型,降低全球生态足迹。 我们具有不同专业与经验、热爱思考、胸怀理想与热情。在全球与中国绿色转型的大时代和公益行业腾飞的大背景下,“一个没有污染的未来”的梦想把我们聚集在此。五年来,我们从气候韧性、环境可持续的角度,分析并撰写完成多份研究报告,组织数场跨界对话。作为发挥兼具智库和倡导作用的中国本土环境保护组织,我们用思想与对话,推进前沿的环境政策跨界讨论,以创新、包容的传播方式支持更多人的关注与参与。 我们相信环保真正的力量握在公民手中,但必须接合民间、政府与企业三方共同的智慧与资源,才能推动中国走出自己的环保之路。我们以开放多元的思维分析环境问题,运用新媒体和新科技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开创高效、透明的参与平台,与绿色公民互动成长,共同应对中国及全球的生态危机。 让我们一起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未来圈粉加油! 联系方式:policy@ghub.org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