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35年前,邓丽君的歌在大陆还被称作是黄色歌曲,独生子女政策才刚刚开始启动,大陆还没有人在电视上看过世界杯足球赛,买各种东西都还要凭票,国家环保局还有两年才成立,距离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还有5年,距离启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里约地球高峰会还有12年,距离“生态文明”的提出还有25年。
 
 
《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CAMLR公约》,因为这个公约成立的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简称CCAMLR)就是在这个时间酝酿产生的,这一公约旨在保护环绕南极的海洋生态系统完好无损。站在当下,当我们回望35年前产生的这项公约及其35年以来的成就,才发现这是一多么牛逼的公约。
 
 
在今天,里约地球高峰会的23年后,在全世界的各个地方,还有很多国家的政府官员,知识分子还不清楚“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增长”之间的区别。(所以在国际会议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常常被用在两件完全相反的事上。)但是在35年前诞生的《CAMLR公约》用几句话就讲明白了。
 
《公约》在第二条第三款中这样写道:
在本公约适用区内的任何捕捞及有关活动,都应根据本公约规定和下述养护原则进行;
  (一)防止任何被捕捞种群的数量低于能保证其稳定补充的水平,为此,其数量不应低于接近能保证年最大净增量的水平;
  (二)维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中被捕捞种群数量、从属种群数量和相关种群数量之间的生态关系;使枯竭种群恢复到本款第(一)项规定的水平。
  (三)考虑到目前捕捞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引进外来物种的影响、有关活动的影响、以及环境变化的影响方面的现有知识,要防止在近二三十年内南极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或减少这种变化的风险,使可持续养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成为可能。
 
第一条原则就清楚地讲明白了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也就是经济发展所导致的自然资源消耗的速度小于等于自然资源自我恢复的速度。
 
第二条原则体现的是生态系统的方法,区别于以往对于个别物种的保护公约(例如《南极海豹保护公约》,《禁止捕鲸鲸公约》),这种方法着眼于整个生态系统各个物种之间关系的整体的完整性。
 
第三条原则体现了预警原则的理念,也就是认识到现有的知识的有限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采纳更加严格的保护来尽可能降低未来的风险。
 
35年以来CCAMLR在其管理海域:成功落实了履约报告机制;显著降低了非法捕捞;几乎完全消灭了对海鸟的误伤;实施了对于脆弱生态系统识别和保护;设立专门项目来保护代表性的捕食性物种;基于预警和其他基于保护的方法发展了探索性的捕捞工作。现在CCAMLR已经被视为全球海洋管理组织的典范。
 
而在35年后的今天,我们才逐渐意识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生态红线”的政策逐步落实。但是我们目前对于“生态红线”的认识与35年前的CAMLR公约所提出理念相比依然是落后的。生态红线不止是一些健康的生态系统,而是整个经济活动的物理边界。好在我们还是在逐步赶上,我国从提出部分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开始,到提出2030年左右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和控煤目标可以看到显著的进步。希望这种理念能更快地从中央传递到各级决策者。
 
CCAMLR的生态系统方法也照出我们35年以来针对关键物种的保护的问题。本来关键物种之所以关键不是因为其比较可爱,而是因为其对生态系统问题的指示性作用,如果只是保护关键物种而不去应对生态系统真正的问题,不管成功(大熊猫)还是不成功(白鳍豚),都是掩耳盗铃,自己骗自己。
 
CCAMLR的预警原则与我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保方针更是天差地远。我们的“预防”是preventive, 也就是对于明确的危害性后果的避免。例如我们知道污水排放会影响水质,我们就应该进行污水处理。而CCAMLR的“预警”是指我们已经安装并且运行了污水处理设施,我们还要对于不同的风险(断电,火灾)有所准备。而现实中,我国有多少该装污水处理设施的没有装?多少装了没有开?我们的环境影响倒是包含了风险控制的“预警”理念,但是有多少大项目因为环评被驳回的?有多少项目是还没有环评就已经上马的?
 
今天,在《CAMLR公约》的35岁生日,我们要一起纪念这项了不起的创举,这可能是人类第一次在关于这么大面积的政治决策上,让科学家的意见发挥了主导作用(而不仅仅是推动作用,如气候变化)。我们更要让CCAMLR的谨慎,理性,科学的理念和管理方式照耀全球,引领全世界的绿色转型。同时,我们也注意到CCAMLR近年来在海洋保护区问题上的踌躇与挣扎,我们相信,只要各国不忘设立《公约》的初心,珍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一定能找到前进的道路。
 
CCAMLR,生日快乐!!!MUA!
 
陈冀俍 
2015年5月20日
话题:



0

推荐

创绿研究院

创绿研究院

103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创绿研究院是一个扎根本土、放眼全球的环保公益组织。 我们致力于全球视野下的分析和研究,促进利益相关者的跨界对话与参与,推动气候与环境友好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助力中国向着可持续的、公平的、富有气候韧性的方向转型,降低全球生态足迹。 我们具有不同专业与经验、热爱思考、胸怀理想与热情。在全球与中国绿色转型的大时代和公益行业腾飞的大背景下,“一个没有污染的未来”的梦想把我们聚集在此。五年来,我们从气候韧性、环境可持续的角度,分析并撰写完成多份研究报告,组织数场跨界对话。作为发挥兼具智库和倡导作用的中国本土环境保护组织,我们用思想与对话,推进前沿的环境政策跨界讨论,以创新、包容的传播方式支持更多人的关注与参与。 我们相信环保真正的力量握在公民手中,但必须接合民间、政府与企业三方共同的智慧与资源,才能推动中国走出自己的环保之路。我们以开放多元的思维分析环境问题,运用新媒体和新科技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开创高效、透明的参与平台,与绿色公民互动成长,共同应对中国及全球的生态危机。 让我们一起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未来圈粉加油! 联系方式:policy@ghub.org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