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去年在美国气候谈判代表团的团长,前世界资源研究所气候变化专家乔纳森.潘兴与NGO交流的时候,NGO提起了“气候公平”的问题。潘兴老师无奈地说:“这个如果算起来美国要减成吸碳经济(零碳经济都不够),中国有那么点限制,而印度还可以接着排,这个政治上是行不通的。”他两手一摊:“(气候公平)这个点子我回去在国会真的卖不动的。”
 


那到底什么是“气候公平”?有哪些解读?为什么《独立宣言》里写着“人人受造平等”的美国会如此避讳这个概念?“气候公平”还能实现吗?创绿中心就此准备用一系列文章来尝试来回答这些问题。

每个参加气候变化谈判的代表团心里都有一个称作“碳预算”的蛋糕,这个预算就是为了保护自己国家免受严重气候灾害,全球需要控制升温的程度。在哥本哈根,大部分国家认可了2度以内为全球气候保护的目标,根据IPCC的报告,这意味着全球的温室气体浓度必须控制在450ppm二氧化碳当量(这样也仅仅是有50%的可能实现2度的目标)。这个浓度减去目前的浓度,乘以大气层的体积,就可以计算出人类还能继续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总量。如何分这个蛋糕,是气候变化谈判的核心问题。

虽然气候谈判分成无数个小议题,但归结起来无非是在减排和适应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我们姑且还这么分)各自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也就是“气候公平”或者“气候公正”讨论的由来。记得以前有国内的专家质疑说气候变化是发达国家拿来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阴谋,好像几个人合住一个大屋子,大家开始的时候都很穷,没什么东西,但是有些人先发达了,开始在自己周围屯东西,结果等到后面才发达的人要开始屯东西的时候,发现地板已经快承受不住了。老富人就对新富人别像我们这样屯太多了,地板扛不住了大家都完蛋。而新富人就会认为凭什么我没有和你一样的屯东西的权利,这不公平。

不过“气候公平”的讨论并没有局限在“分蛋糕”的讨论上,也包括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实际手段的实施中。这是一幅传播很广,而且构思被多次拷贝的漫画:

陈冀俍 摄于巴厘岛气候变化会议

图中所说的是联合国的气候减缓机制中的“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所致排放量”,简称REDD。其设计初衷是让发达国家补偿发展中国家,因为保护他们的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森林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听上去很合理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拿了钱之后补偿给了伐木业,但是除了伐木工业,把靠山吃山的原住民也拦在了森林之外。很可能补偿很低或者没有补偿(你懂的),而且就算补偿够高,原住民也失去了其唯一的生计。生计或者说工作不仅仅食物的来源,也是生活的尊严的来源。一般认为自食其力的生活虽然辛苦,但是比吃补助打麻将的安逸生活更有尊严(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认为的)。漫画所控诉的REDD的不公正就在于,它可能剥夺了原住民对其生活所依靠的自然资源的权利,而把森林的碳吸收能力出售给富国,使之可以继续其奢侈的排放。


    还有一种典型的“气候公正”的问题,就是气候安全,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的张力:为了保护气候,需要用生物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种植能源植物需要占用粮食耕地。质疑的观点主要是:开车属于“奢侈消费”,吃饭属于“生存必需消费”,牺牲“生存必需消费”来换取“奢侈消费”是不公正的,因为人的生存优先于享受。

后面这两种“气候公正”的问题,并没有偏离“谁应该为承担多少责任”的问题,不同的只是第一个是在国家之间讨论分担,有的是在人之间讨论分担。“公正”的问题,有时候也被称为“公平”的问题,正如一个公正的制度是一个社会稳定和开展合作的基础,“气候公正”是实现有效的国际气候制度的关键。联合国已经多次召开“公平责任分担”的研讨会,向学界和公民社会征求通往“公平的气候制度”的途径的方案。我们认为,要理解这些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光靠“感觉上比较公正”或者“传统上就是这样”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把“公正”的概念掰开揉碎嚼烂,对它进行深刻的思考。同时我们也认为,对于“气候/环境公正”的讨论不应该局限在庙堂和象牙塔内,而应该是更加广泛的公民参与的讨论,因为这确实与每个人都相关。因为我们相信,公正不仅仅是解决气候问题的途径,公正本身也是目的。

创绿中心在参与国际公民社会的讨论中,深感国内“环境公平”议题的讨论的缺乏与落后。这种感觉在阅读了南亚气候行动网络在电子邮件中对“气候公平”的热烈讨论后更加深切。这也是为什么创绿中心决定用自己的有限知识和思考,用这一系列文章抛砖引玉,激发社会对于气候和环境公平的关注与讨论。

 

陈冀俍 

话题:



0

推荐

创绿研究院

创绿研究院

103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创绿研究院是一个扎根本土、放眼全球的环保公益组织。 我们致力于全球视野下的分析和研究,促进利益相关者的跨界对话与参与,推动气候与环境友好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助力中国向着可持续的、公平的、富有气候韧性的方向转型,降低全球生态足迹。 我们具有不同专业与经验、热爱思考、胸怀理想与热情。在全球与中国绿色转型的大时代和公益行业腾飞的大背景下,“一个没有污染的未来”的梦想把我们聚集在此。五年来,我们从气候韧性、环境可持续的角度,分析并撰写完成多份研究报告,组织数场跨界对话。作为发挥兼具智库和倡导作用的中国本土环境保护组织,我们用思想与对话,推进前沿的环境政策跨界讨论,以创新、包容的传播方式支持更多人的关注与参与。 我们相信环保真正的力量握在公民手中,但必须接合民间、政府与企业三方共同的智慧与资源,才能推动中国走出自己的环保之路。我们以开放多元的思维分析环境问题,运用新媒体和新科技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开创高效、透明的参与平台,与绿色公民互动成长,共同应对中国及全球的生态危机。 让我们一起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未来圈粉加油! 联系方式:policy@ghub.org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