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说实话,我一直不知道“我们的海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会议。有政界高官的参加,也有学术界、企业界、民间组织的参与。但它不像国际条约的缔约方会议,会为一句话的措辞争执不休;不像学术性的研讨会,各方针对几个议题分享各自的研究和观点;也不像泰尔博格论坛那样的神仙会,大家天马行空头脑风暴。

 

 

 

 

 

 

 

 

 

 

 

 

今天(2017年10月5日)听了上午的半天会,我才大致明白过来。

上午的议程是这样的,首先是大猫们轮流致辞,主席致欢迎词,王子们(查尔斯王子,阿尔伯特王子)科学家(西尔维亚厄尔)和民间行动者的主题发言为整个大会的所有议题(海洋污染、海洋保护、海事安全、蓝色经济、可持续渔业、气候变化)进行铺垫和预热。之后按顺序进入各个议题的单元。每个单元都是先由一位专家发言,针对这个议题进一步进行背景的铺垫,然后主持人上来,邀请发言的嘉宾轮流上台,发言嘉宾以政府高官为主,也有社会名人、企业和民间行动者。发言内容基本上是“我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我们正在做什么-我们承诺还要做什么”。台上依次发言后,会场后方两侧各有一个麦克风,让台下的人(也有政府、企业、民间组织)来宣告自己保护海洋的行动承诺。实际上,所有的行动承诺在报名注册会议的时候已经填在表上,所以主持人也可以准确地邀请台下的发言人。

每个主题单元都基本上有点这种“向毛主席表决心”画风,第二天最后有一个关于“领导力”的环节来总结大会。

我突然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不就是海洋版的INDC(国家自主贡献预案)嘛!

气候变化议题下的国家自主贡献预案的产生背景是这样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试图创造一个“自上而下”分配减排任务的气候协定。但是因为各国所愿意承担的行动与保护气候所需要的行动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距,这种努力遭到了失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可以以“崩溃”来形容。此后国际气候制度演进就朝着“自下而上”的方式转向。各个国家自己提出能做什么(自主贡献),然后不断比较这种承诺和解决气候问题的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盘点),一边行动一边提高行动的目标,逐步弥合行动力度和保护气候的实际需要的行动目标之间的差距。这种方式虽然不能在签订协议的时候就保证气候保护目标的实现,但是可以让各个国家先一起上船,现在就开始行动,避免把部分国家排除在游戏规则之外。这就是《巴黎气候协定》的核心运行模式(当然国家都是有权利选择退出的……)

 

 

 

 

 

海洋的问题也是一样,基于历史的经验和科学的证据,人类利用海洋的方式必须发生重大的变化,才能确保海洋能够继续提供人类生存所需的生态系统服务:氧气,食物,废弃物消解等。但是这种变化牵涉到大量人口的工作和生计的变化,如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社会后果:先是失业,然后就是失业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此,快速的变革虽然是自然科学所要求的,但在政治上又是不可能的。

“我们的海洋”会议鼓励社会各界致力于海洋保护的机构和人士提出自己正在进行和计划开展的保护海洋的行动,抱团取暖,彼此鼓励的同时,向外传递出一束高能的正能量。2014年美国主办第一届“我们的海洋”大会的时候,作为主办单位的美国国务院里面据说有很多人也是一脸懵逼,不知道推动此事的国务卿克里到底想要干什么。但是就在这几年,国际社会对于海洋保护的关注度越来越高,“the tide is turning”。今年六月世界海洋日那一周,联合国举办了首次海洋大会,旨在确保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第14项——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够得以落实。联合国称这次大会“首次将海洋问题置于全球关注的中心,是扭转人类行为和海洋状况恶化的第一步。而各国展现出的强烈的政治意愿是本次会议最大的成果之一。” 政治意愿不是凭空来的,不仅需要正确地认识问题所在,而且需要民意的支持和对行动效果的信心。而“我们的海洋”大会正是通过“收割”当下的行动意愿来推进这几点,以实现国际整体行动意愿的提升。

这么看来,把联合国未来的公海生物多样性协定比作海洋领域的巴黎协定还真挺恰当的。

话题:



0

推荐

创绿研究院

创绿研究院

103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创绿研究院是一个扎根本土、放眼全球的环保公益组织。 我们致力于全球视野下的分析和研究,促进利益相关者的跨界对话与参与,推动气候与环境友好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助力中国向着可持续的、公平的、富有气候韧性的方向转型,降低全球生态足迹。 我们具有不同专业与经验、热爱思考、胸怀理想与热情。在全球与中国绿色转型的大时代和公益行业腾飞的大背景下,“一个没有污染的未来”的梦想把我们聚集在此。五年来,我们从气候韧性、环境可持续的角度,分析并撰写完成多份研究报告,组织数场跨界对话。作为发挥兼具智库和倡导作用的中国本土环境保护组织,我们用思想与对话,推进前沿的环境政策跨界讨论,以创新、包容的传播方式支持更多人的关注与参与。 我们相信环保真正的力量握在公民手中,但必须接合民间、政府与企业三方共同的智慧与资源,才能推动中国走出自己的环保之路。我们以开放多元的思维分析环境问题,运用新媒体和新科技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开创高效、透明的参与平台,与绿色公民互动成长,共同应对中国及全球的生态危机。 让我们一起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未来圈粉加油! 联系方式:policy@ghub.org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