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刘宇昆的短篇科幻小说集爱的算法中有一篇故事叫《结绳记事》。讲的是缅甸某个与世隔绝的萳族部落延续着一种特殊的用绳结来记载信息的方式,一个美国蛋白质工程的科学家托穆发现后就把部落中负责绳结记事的半盲人索博带到美国,让他用绳结记事的逻辑解开了自己制药研究项目中蛋白质编组的科学难题,而作为回报,美国人只是送了他的部落几批转基因的耐寒耐旱高产的种子。而这种种子是绝育的,部落种了两年后就要从美国的种子公司购买这种种子。半盲人曾经问托穆能不能为他的贡献支付现金,这样他们就有钱每年买种子了,但是美国人托穆说“我从你们这里学来的东西,很古老,不受保护,没有版权或专利。”

我是在从联合国“国家管辖外海域的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BBNJ)”会议回住处的地铁上看完这个故事的。当时真是倒吸一口凉气:这与刚刚会场中所争论的的“海洋基因资源(MGR)的获得及其利益分享”的内容是多相似啊。

针对公海中海洋基因资源的讨论起源于公海海底热液喷泉的发现。在上个世纪70年代联合国谈判《海洋法公约》的时候,主流科学认为深海的海底没有阳光,水压巨大,并不适合生物生存,是一篇荒漠。因此,《海洋法公约》把公海海底“区域”,也就是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底土的资源定义为“人类共同遗产”的时候把“资源”限定为“固体、液体或气体矿物资源,其中包括多金属结核”。把这些资源定义为“人类共同遗产”意味着未来开发这种资源的时候,利益需要通过某种机制与全人类分享。我国最近颁布的《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针对的就是这些资源。

但是随着深潜技术的发展,人类发现在深海海底存在着有“海底烟囱”之称的热液喷口,海水经过地热加热后喷涌而出,而在热液喷口附近居然生存着大量未知的生命体!这些生命体不依靠太阳,仅仅依靠海底的热能和化学能就可以存活下来。这些高温高压下独特的生理特性被视为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因而迅速成为各国海洋科学研究的热点。

BBNJ会议讨论海洋基因资源的环节,讨论最热烈的就是这些海底的基因资源的法律地位。发展中国家认为这些资源应该被包括在已经认定为“人类共同遗产”的“区域”资源的范围内,而发达国家则认为《公约》对区域资源的定义已经非常明确,而这种解读实际上是在改写公约。这一争论背后的原因也是很清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能力有限,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机会实际上都在发达国家手中(目前90%的相关专利集中在10个先进国家,70%的专利集中在3个最先进的国家,猜猜是谁?),发展中国家就担心自己落入市场经济食物网的底端,不仅分享不到利益甚至可能进一步被盘剥;而发达国家担心的则是一旦确立起大份额利润分享的机制,针对基因资源利用的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这种机制试图分配的利益根本不会产生。

“区域”的基因资源与矿物资源的相同点首先是都在国家管辖范围之外,其次是尚未被商业化开采。矿物资源的“人类共同遗产”地位中“人类共同”针对的就是第一点,而“遗产”则针对的是第二点。但是矿物资源和基因资源的利用方式存在差别。矿物的利用需要从海底“开采/搬运”到陆上进行提炼;而基因资源只需要采集少量的样本,然后针对特别的用途识别、分离并复制出功能单位后将其应用于产品生产。基因资源的样本采集到陆上后的利用步骤中知识密集的程度和矿物资源完全不同,有更多知识性的劳动产出需要产权保护。

按照《绳记事》中美国人托穆的逻辑,存在于深海生物基因中的遗传信息“很古老,不受保护,没有版权或专利”,而通过研究开发出产品为人类所用的劳动过程是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在现实中,绳结这样的传统知识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专利还是有可能的,因为有明确的所有者,但是深海生物中的基因信息还没有法律明确规定其拥有者。

这就体现出了明确深海生物身上的基因信息的法律地位的重要性。将其认定为“人类共同遗产”是办法之一,但是要重新解读《海洋法公约》在这方面的条款,把生物资源归入到“区域”的“资源”的范畴内是非常困难的。比较现实的方式可能是在《海洋法公约》下针对BBNJ的新的法律文书中明确其“人类共有物”的法律地位,并以此为依据,对相关的利益分享,包括非资金性的科研合作,能力建设以及资金性的商业利益分享做出一个平衡先进国家投资者利益的安排(例如通过对专利费收税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筹集资金)。

如果国际海洋法不对此作出任何安排,最终出现的情况就是技术先进的国家和企业抢先将深海基因资源的应用注册为专利,并将其产品化获得利润,而发展中国家则会被排除在这些利润的分享之外。最坏的情况就是落后的国家像《结记事》中所说的“陷入某个遥远领主的债务之中,被迫每年向这个领主缴纳岁贡”。从这点来看,时间并不在发展中国家一边,深海基因资源的法律地位要争取,同时也要抓紧务实讨论不同具体利益分享机制的可能选项,争取尽快把这份法律文书或者是执行协定谈下来。如果仅仅寄希望通过确定“人类共同遗产”原则一蹴而就,反而可能导致整个进程被这种称谓之争所绑架。

 

陈冀俍

2016年4月13日

 

深海热液喷口   (Alex Rogers 摄)

话题:



0

推荐

创绿研究院

创绿研究院

103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创绿研究院是一个扎根本土、放眼全球的环保公益组织。 我们致力于全球视野下的分析和研究,促进利益相关者的跨界对话与参与,推动气候与环境友好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助力中国向着可持续的、公平的、富有气候韧性的方向转型,降低全球生态足迹。 我们具有不同专业与经验、热爱思考、胸怀理想与热情。在全球与中国绿色转型的大时代和公益行业腾飞的大背景下,“一个没有污染的未来”的梦想把我们聚集在此。五年来,我们从气候韧性、环境可持续的角度,分析并撰写完成多份研究报告,组织数场跨界对话。作为发挥兼具智库和倡导作用的中国本土环境保护组织,我们用思想与对话,推进前沿的环境政策跨界讨论,以创新、包容的传播方式支持更多人的关注与参与。 我们相信环保真正的力量握在公民手中,但必须接合民间、政府与企业三方共同的智慧与资源,才能推动中国走出自己的环保之路。我们以开放多元的思维分析环境问题,运用新媒体和新科技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开创高效、透明的参与平台,与绿色公民互动成长,共同应对中国及全球的生态危机。 让我们一起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未来圈粉加油! 联系方式:policy@ghub.org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