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两天媒体报道了中国渔船鲁烟远渔010号渔船在阿根廷丘布特省附近阿根廷南大西洋海域专属经济区遭阿海岸警卫队枪击后沉没,船上人员全部获救,未发生人员伤亡。在据阿根廷媒体早些时候报道,阿海岸警卫队巡逻舰“在阿根廷专属经济区发现了这艘中国渔船,多次警告无效后开始朝渔船船头开枪射击”,追赶过程中渔船下沉,船员弃船逃生后全部获救,无人员伤亡。包括船长在内的4名船员被阿海岸警卫队扣押,他们被控“涉嫌非法捕鱼”和“对抗执法”。

 

中国渔船与外国海警发生冲突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被击沉还是很少见的。所以新闻下面也看到不少评论。有意思的是,可以粗略看出,抗议阿方行为的多数是对中国远洋渔业毫无概念的人,而批评中国渔船的多是略微了解一些远洋渔业的情况的人。本来以为不是什么大事,已经准备忽略了,但是这两天该事件被热议,觉得还是有必要分析一下。

 

整个事件有三个关键的事实性问题:

第一,中国渔船到底是不是在非法捕鱼?

第二,中国渔船到底有没有暴力抗法?

第三,阿根廷海警有没有过度执法?

 

第一个问题是最清楚的。首先,基于中国与阿根廷的良好外交和经贸关系,可以相信阿根廷方面的说法;其次,事发后,中国也没有拿出在外国专属经济区捕鱼的许可协议;还有就是中国渔船见到对方海警就试图逃跑。从这三点可以基本确认中国渔船的捕捞活动是非法的。中国船东称此海域是公海也是不正确的,这片海域实际上是阿根廷和英国(福克兰群岛)的争议海域,肯定不是公海。

 

第二个问题也比较清楚。有视频记录显示,阿根廷海警向中国渔船的船头方向的水域开枪示警,包括夜里用曳光弹和信号弹,这是已经是海上执法的比较激烈的手段了,说明之前电台呼叫停船对方没有接受。可以看到开枪后中国渔船继续保持高速行驶。打个比方,陆地上公路警察的强制手段都是逐级上升的,平型驾驶叫你停车你不停的话就高速逼停,无法逼停就撞停。虽然没有看到阿根廷所声称的中国渔船撞击阿根廷海警船只的视频,但是尽凭已有的视频就可以说明问题了。

 

第三个问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有学者认为阿根廷海警对船体射击属于过度使用暴力,并且很可能是以击沉为目的,也不符合国际法的规定。首先,对于目的,阿根廷海警因为提出了要“登船检查”,所以他们的目的肯定不是想“驱离”,而是希望取证(甚至逮捕)走诉讼程序。(据称前几天也有中国渔船在此海域捕捞但成功脱逃。)在无线电喊话和船头前方射击之后对方继续无视的警告,如果依然希望进行逮捕,向船体射击是唯一的选择。只是射击目标位置是否不当需要视频证据来说明。

 

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外交部要求对方彻查是正当合理的,同时还应该要求阿根廷方公开执法过程的全部录像。在进一步确认事实,特别是沉船原因之后再认定阿根廷是否有过度使用武力的责任责任。但是该事件中烟台远洋渔业的重大责任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发后,中国船东烟台远洋渔业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对媒体否认了在对方专属经济区捕鱼,也否认了用船体撞击阿根廷海警船,称因为船上没有人懂英文所以与海警船无法沟通。即使相信这种说法。也就是说至少渔船自己以为是在公海,渔船也没有撞击海警船,但是进入远洋捕鱼,不懂英语,不懂海上执法程序,该公司依然应该为此事故承担重大责任。就像未成年人飙车被警察撞停甚至车毁人伤,肯定是提供车的人和监护人要承担主要责任。

 

此事件令人遗憾的不仅是中国渔船的非法捕鱼,渔业公司的不负责任,还有媒体报道和网上讨论中所看到的基于爱国立场的对事实的猜测,例如对对方海警目的的猜测(环球时报),对阿根廷媒体“人员全部获救”报道的不信任(凤凰军评论)。中国要成为一个海洋大国,特别是一个参与构建和维护海洋秩序的大国,媒体看问题的视角不能总是戴着百年屈辱遗留下来的“敌我思维”的眼镜,而是需要从事实、常识和法律出发,基于公平和正义的视角来为公众分析问题。不是说不要积极宣传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国家的海洋权益是多方面的,不能让几家企业的经济利益绑架国家的战略利益。

 

陈冀俍

话题:



0

推荐

创绿研究院

创绿研究院

103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创绿研究院是一个扎根本土、放眼全球的环保公益组织。 我们致力于全球视野下的分析和研究,促进利益相关者的跨界对话与参与,推动气候与环境友好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助力中国向着可持续的、公平的、富有气候韧性的方向转型,降低全球生态足迹。 我们具有不同专业与经验、热爱思考、胸怀理想与热情。在全球与中国绿色转型的大时代和公益行业腾飞的大背景下,“一个没有污染的未来”的梦想把我们聚集在此。五年来,我们从气候韧性、环境可持续的角度,分析并撰写完成多份研究报告,组织数场跨界对话。作为发挥兼具智库和倡导作用的中国本土环境保护组织,我们用思想与对话,推进前沿的环境政策跨界讨论,以创新、包容的传播方式支持更多人的关注与参与。 我们相信环保真正的力量握在公民手中,但必须接合民间、政府与企业三方共同的智慧与资源,才能推动中国走出自己的环保之路。我们以开放多元的思维分析环境问题,运用新媒体和新科技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开创高效、透明的参与平台,与绿色公民互动成长,共同应对中国及全球的生态危机。 让我们一起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未来圈粉加油! 联系方式:policy@ghub.org

文章